【“3·19”城市管理日】城管助企:服务企业“加速跑”——城市管理者助企纾困培育发展沃土
科学规划,留住“烟火气”也守住城市美;主动靠前,深入一线了解企业所急所需;精准服务,出台多项利企举措帮助企业减负……近年来,市城市管理局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坚持以重实效为导向,狠抓落实,打破传统城市管理框架,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破解“城市治理与企业发展的平衡难题”,扮演企业发展路上的“护航者”。
优化环境:执法为企有尺度
去年11月,我市一家公司在企业信用修复过程中遇到难题,遂向市城市管理局寻求帮助。市城市管理局立即组织信用修复业务工作人员上门服务,针对该公司在信用修复流程、材料准备与上传等问题答疑解惑。

执法人员上门为企业办理业务。
近年来,该局以打通企业服务“最后1米”为目标,不断提升服务效率,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
执法行为规范化。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建立“首违不罚”“轻微不罚”清单,落实“721”工作法,引导基层执法人员充分运用说理、劝导等方式,将柔性执法贯穿执法活动全过程,找准“管与罚”的最佳结合点。目前,我市“首违不罚”“轻微不罚”清单覆盖事项扩增到46项,涉及市容环境、道路卫生等,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队伍建设标准化。市城市管理局把队伍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原生动力,利用“城管规范执法场景式训练系统”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有力促进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
政策负担减量化。市城市管理局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清理工作,在官网征集各类法律法规政策不平等对待企业的问题线索,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主动上门:服务惠企有温度
小微企业是民营经济的“毛细血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市城管部门在助企纾困解难一线,既有“首违不罚”的尺度,也有“上门服务”的温度。
去年11月,市民谭先生准备装修店面,但对招牌的安装规定不了解,于是联系城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容科。执法人员上门后发现,谭先生是一名视障人士,便三次主动上门帮他办理招牌更换和开业临时占道手续。感受到执法人员的温暖服务后,谭先生专程打电话向城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致谢。
据悉,市城市管理局开展全市城管系统优化营商环境专项问题清理工作,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为改善营商环境贡献城管力量。
市智慧城管平台加速推进城市管理“一网统管”,对企业、市民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实现投诉秒转、案件速办。据统计,2024年,市智慧城管平台受理城市管理问题信息30.95万件,办结率达到99.69%。
放宽政策:经济奔跑有速度
既要留住“烟火气”,又要倡导“文明风”、守住城市美,为此,我市城管部门没少花心思。在保持城市干净整洁、沿街商户管理有序的前提下,市城市管理局适当放宽政策限制,强化主动服务,助力打造城市特色商业场景,实现经济活力与城市品质双赢。
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注重细节,考虑到商户、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比如,适当放宽临时外摆限制,支持商家在“1米黄线”内开展户外促销,引导商家落实“门前三包”责任。据统计,2024年,我市城管部门支持市重点商贸企业规范开展户外促销活动93批次,受益商户4700余家。
针对居住密集区,在不影响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的前提下,城管部门积极增设便民疏导点,既实现便民利民,又为一些困难的流动摊贩解决生计问题。截至2024年12月31日,市区内设置有便民疏导点48处,累计容纳摊位3800个,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案发率同比下降39.6%。
参天大树离不开沃土的滋养。未来,市城市管理局将继续坚持多措并举,以拼的姿态、抢的劲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全市企业发展“加速跑”,让城市治理更精细。